目前,EPC 项目通常采用费率招标 + 概算*高限额控制模式,与传统施工招标(招标前已确定招标控制价)存在显著差异:EPC 前期仅明确总投资额与下浮比例,中标后由承包人负责施工图设计(或分阶段出图、边设计边施工),项目实施过程中需承包人编制施工图预算,经造价咨询(过控)单位复核或报政府财评机构评审后确定预算控制价。这使得过控单位的跟审工作逻辑、流程与传统国标清单招标项目截然不同。
和勤工程咨询公司结合EPC 全过程造价跟审的项目案例,针对 3 类典型问题提出优化解决建议:
一、设计与造价协同不足,变更频繁
问题:缺乏对施工图设计单位的实质性管控。本项目为 EPC “交钥匙” 工程,施工图设计单位属于投标联合体成员,但总承包合同未对施工图的质量标准、变更管控机制、时间节点等进行实质性约定,导致施工图版本频繁更迭(如先后发布十余版施工图),且未明确区分 “设计责任变更” 与 “业主要求变更”,设计责任边界模糊,同时存在图纸发布滞后问题。
造价管理建议:在 EPC 总承包合同中增设 “设计管理专篇”:明确分段出图节点(如 “方案设计→初步设计→施工图设计” 各阶段时间周期)、限额设计指标(按专业或分项工程明确造价占比上限);约定 “施工图固化后,除业主提出功能性需求变更外,因设计深度不足、错误导致的变更,造价增加部分由 EPC 总包方全额承担”。
二、造价跟审过程中认质核价材料管理难度大,造价风险突出
问题:EPC 项目材料认质核价存在 “品类多、无信息价占比高、下浮规则模糊” 三大痛点:某项目需核价材料超 15000 项,占建安工程费 45%;其中 “不参与下浮” 的新材料(如装配箱、智慧系统设备等)占比 33%,且因采用 “概算总额控制 + 定额据实结算” 模式,招标时综合单价、材料价格、措施费均未固定,导致定额争议频发、核价工作量剧增。
造价管理建议:优化 EPC 招标计价模式,推行模拟工程量清单招标。招标阶段对主体结构、装饰装修、安装工程等主要子项的综合单价进行固化;同时依据 “建设方承担不可抗力、政策性风险,施工方承担技术、管理风险” 的原则,清晰划分造价风险边界,使建设方在项目实施阶段能将管理重心聚焦于进度、质量及设计优化工作。招标阶段编制模拟工程量清单。
三、前期规划缺失,外部条件影响引发大额造价增加
问题:项目实施时,某某大道、等主要道路尚未完全建成,不满足 “三通一平” 要求,导致红线外工程内容大量增加,产生大量签证费用。
造价管理建议:项目启动前,由业主牵头,联合 EPC 总包方、勘察设计单位开展 “外部环境可行性专项调研”:涵盖周边道路通车时间、管线接驳条件、场地交付标准等内容,形成《外部条件评估报告》,作为项目是否启动的决策依据。EPC 合同中约定外部条件风险的责任划分,如若因业主原因(如前期调研不到位)导致外部条件不满足,由此产生的红线外工程、设计变更费用由业主承担;若因承包人未充分踏勘现场导致的判断失误,费用由承包人承担,从源头界定风险责任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过控单位联合监理单位每季度开展 “外部条件巡查”,及时掌握周边道路、管线等配套工程建设进度,提前预判对项目的影响,推动业主与 EPC 总包方尽早协商应对措施(如调整施工顺序、优化临时设施方案),避免事后大额签证。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