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秀的造价管理者,其驱动力源于危机感,而非危机本身。

危机感驱动者,习惯在问题显化前多想一步:为了项目造价的有效控制,他们愿意为长远的成本可控牺牲即时的便捷 —— 合同签订前就系统规划各类风险的防控边界,招标阶段就预判清单漏项可能引发的结算争议,施工阶段则提前对变更方案做多维度比选优化。这种未雨绸缪,让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。

而危机驱动者则恰恰相反:他们往往要等清单漏项引发结算争议、变更签证超出预期才慌忙补救,终日陷在 “量价争议”“成本超支” 的 “救火” 循环里。更关键的是,危机一旦暂歇,便疏于复盘与规划,直到下一次风险降临,依旧重复着被动应对的老路。

回望和勤工程咨询公司 22 年的发展历程,这一认知不仅是理念,更是反复验证的行动准则 —— 危机感驱动,远胜于被动的危机驱动。

在建筑工程领域,造价管理从来不是简单的算量计价,而是贯穿项目全周期的系统工程:从合同条款的缜密拟定,到招标环节的清单精准编制;从施工过程的造价动态跟踪,到变更签证的合规把控,再到收方计量的严谨核对,每一环节环环相扣,直接决定着造价控制目标能否真正落地。

这意味着造价管理者必须跳出 “事后核算” 的惯性,转向 “事前谋局” 的主动:项目启动前就做好全流程策划,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预判、深度分析 —— 比如合同条款中潜藏的责任边界冲突,变更审批中可能引发的量价争议,计价规则里易模糊的界限划分,措施费计取中常见的范围分歧等。这些潜在争议若不提前设防,很可能演变成后期成本失控的 “定时炸弹”。

在这一过程中,危机感驱动与危机驱动虽同为推动工作的力量,却有着本质差异:危机驱动是争议爆发后的被动应对,而危机感驱动则是将风险扼杀在萌芽前的主动布局 —— 显然,后者更具战略价值。

配图2.jpg

所谓危机感驱动,于我们而言,是把风险防控的意识刻进造价控制全周期的每个环节:从招投标阶段预判清单漏项的潜在影响,到施工过程中对造价波动的动态追踪,再到结算环节提前规避争议的风险点,我们始终带着 “万一发生” 的警觉主动作为

比如在施工合同会审前,我们会提前协助甲方逐字研判条款,从责任划分到计价规则,精准揪出 “工作内容界定不清”“风险责任划分模糊” 等易引发后期争议的条款漏洞,并同步提出优化建议;在设计变更方案评审时,不仅关注当下的造价增减,更会主动提示 “看似更高效的新工艺可能隐含的后期维护成本”,让每一个决策都带着长远的成本视角。这种驱动的核心,是把 “可能发生的危机” 拆解为 “可提前控制的变量”用前瞻性动作从源头降低风险概率,而非等风险爆发后再仓促补救。

反观危机驱动,更多是风险实质性发生后的被动应对:比如因前期对地质勘察数据研判不足,导致基础处理方案临时调整、造价较原计划激增 30%,才仓促启动成本追加流程;或是因合同中对 “措施费包含范围” 界定模糊,引发甲乙双方结算争议,才慌忙回头梳理数月前的签证证据链。这种模式下,即便*终化解了危机,往往也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消耗、沟通成本,甚至被迫接受超出预期的经济代价 —— 而这,正是我们 22 年工程咨询实践中始终警惕并极力规避的。

和勤工程咨询公司22 年的造价咨询案例反复印证:危机驱动是 “不得不做的应急”,而危机感驱动是 “主动为之的根基”。前者是 “出问题后解决问题”,后者是 “不让问题发生”;前者考验的是应对能力,后者彰显的是系统管理思维。



-END-

常用结尾.jpg

全国合作热线:13608372013
  • QQ邮箱:heqinjigou@126.com
  •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 9:00-17:15
  • 联系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卉竹路2号8幢3层
重庆和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

微信公众号

了解更多 请扫描二维码
关注微信公众号